北大清华烟大,血脉相承的基因持续澎湃!

日期:2023/11/27

1984年,在教育部组织领导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创建烟台大学。
1990年,两校与山东省签订协议,继续长期支援烟大建设,并成立援建指导委员会,从办学定位到发展方向、从学科建设到专业设置、从师资队伍到人才培养、从教学改革到科学研究,两校援建会紧密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发展战略,研究解决烟大发展和服务山东的重大问题,至今已连续召开14次。
一次又一次的两校援建会,创建了一流大学持久援助地方大学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让烟台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血脉相承的基因持续澎湃!
两校携手,添柴加薪
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站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的时间节点,历史、荣光、梦想交织延展,过去、现在、未来交相汇融。
11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在烟台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成,副省长邓云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出席,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汇报有关工作情况,省委组织部、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市领导于锋、沈健出席。
江成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期以来给予烟台发展和烟台大学建设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当前,烟台正处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坚实的支撑是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最强劲的动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赋能。希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一步深化与烟台各层面的交流合作,鼓励更多高端人才来烟台创新创业,把更多教学科研机构布局在烟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在烟台,在人才培养引进、优势学科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烟台大学更多更大支持,谱写校地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邓云锋强调,近40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持续给予烟台大学大力支持,为山东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山东正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希望两校进一步加大对烟台大学的援建力度,拓展省校、校地合作领域,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朴世龙表示,多年来,北京大学调配优势资源力量支持烟台大学发展,双方结下深厚友谊,北京大学将持续完善省市校协作机制,把援建工作融入省校合作大局,统一谋划推进,推进合作下沉到院系、以特色学科发展提升烟大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烟台大学作出新贡献。
曾嵘表示,援建烟台大学是清华大学与山东省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赓续援建精神,一如既往支持烟台大学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大力推动与烟台大学和山东省的深度合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更大作用,开创双方发展全新局面。
会上,张殿臣代表烟台大学作了题为《薪火相传、踔厉奋发,为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接续奋斗》的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近40年来两校援建历程,深入总结了在两校的持续援建下,特别是第十三次两校援建会以来,烟台大学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就抢抓全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新机遇,充分发挥两校援建独特优势,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奋力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突破,表达了烟大人的信心和决心。
会上,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观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纪实专题片,公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调整名单,为援建烟台大学作出突出贡献的老教师代表、两校被聘任的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和教师培训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会议期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18位专家学者做客烟台大学“北大、清华两校名师讲堂”,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为烟大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烟台大学各学院、各部门与两校对口学院和部门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烟台大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从1984年7月1日烟台大学破土动工,到1985年9月,仅14个月的时间,烟台大学11个系、14个专业全部招收了新生,正式开学上课。
这得益于中国两所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烟台大学培育了起点高、发展快、后劲足的基因。
1984年,烟台被列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但高等教育薄弱、人才滞后严重阻碍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时代的呼唤,改革的需要,自己动手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迅即成为当时烟台人民的共识。经省市多方努力,1984年5月,教育部批准筹建烟台大学。
烟台人民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构想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指示:“学校起点要高一些,步子快一些,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北大清华要长期支援。”由此,开启了一段两校支援建设高水平大学服务山东发展的传奇佳话。
怀揣教育报国梦想的两校教职工奔赴齐鲁共襄创举。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沈克琦任烟大校长,时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党委书记杜建寰任党委书记。30多名援建人员落户烟大,直接参与教学、科研、管理,70多位专家到校授课。建校初期,烟大6名校领导中的4位、全校11个系的系主任全部来自北大清华,两校还代为培养了245名研究生以充实师资。
两校专家深入调研政府需求、企业需要,指导烟大最先开设了满足地方发展急需的14个本科、7个专科专业。还通过举办干部班、国际贸易干部培训班、乡镇企业专科班等“短平快”方式,为山东培养了一批科技、管理人才。办学第一年学校就与20多个单位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两校教师带领新入职的烟大人围绕企事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升级需求开展工作,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烟台大学从最初的11个系、800多名师生,发展到目前的23个学院、3万多名师生,由培养本科生为主,发展到本硕博多层次办学。随着今年9月份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湾校区的正式启用,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学校成为省市共建高校,入列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高校。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两校援建给予了烟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强大底气和澎湃动力,烟大人永远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一直以来,让我们深感自豪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长期共同援建已经成为烟台大学在全省、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最独特、最鲜明的办学特色。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无私援建与鼎力帮扶,奠定了烟台大学办学起点高、发展快、劲头足、势头好的坚实基础和显著优势。两校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在这里交流融汇,铸就了‘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赋予了我们信心、力量与砥砺前行的勇气。随着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两校援建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新时代烟台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强劲动力。”
持久援助,合作共赢
在烟大校园里,有一座“升腾”雕塑,由三朵浪花和一颗明珠组成,三朵浪花分别代表北大、清华和中央、省、市;明珠代表烟台大学,象征着烟台大学在北大、清华和中央、省、市的支持下,像大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升腾而起,在新时期腾飞。
升腾见证了清晨时的薄雾笼罩,伴随黄昏时霞光满天;见证着朝夕变换、日月更替;见证着莘莘学子、春华夏耕;它撑起的这片烟大的天空并不简单,它承载了对未来的信仰与期待。
1984年,烟大建校,北大、清华派遣校、系和部门领导驻烟六年直接援助的模式,提供了一流大学高起点、高水平援助地方新建大学的范例,创造了许多流传甚广耳熟能详、非有特殊智慧难以复制的经验。
1990年,北大清华援建人员完成援建任务返京,两校与山东签订协议,成立“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援建委员会的职能及其工作是援建方式转变后北大、清华与烟大合作的重要形式,它建立了新形势下三校在官方层面上合作的合法性机制,实现了北大清华对烟大的持久援助和三校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
2023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说,新征程上,北京大学愿与清华大学等兄弟高校一道,持续加大支援烟台大学的工作力度,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烟台大学、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将成为一种特殊的合作方式和情感纽带,为我们新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也拓宽了我们工作思路。清华大学希望就进一步开展更加丰富的深入的合作,进入全面沟通。”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嵘说,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烟台大学的发展,主要在学科建设、人才交流、人才引进、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从1990年到2023年的33年间,两校援建委员会共召开过14次会议,分别从不同时期烟大发展的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研究了烟台大学发展若干重大问题:规划建设目标,引领发展方向;把脉教学质量,提供科研良方;谋划学位授予权大计,开设“两校名师讲堂”;助力学科队伍建设,创办三校大学科技园……其间虽经波折,但这一机制始终未曾中断,并且在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不断提升。
站在加快建成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烟台大学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脚步,进一步传承、彰显两校共同援建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和拓展援建新形式、新内容。
“作为两校共同援建、以城市命名的高校,烟台大学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与烟台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学科专业与烟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契合。”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烟台大学将继续建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山东省、烟台市深入合作的“桥头堡”,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扎实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频共振,融合发展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地级市集资兴办的综合性大学,烟台大学贴着“不要‘铁饭碗’”的标签诞生,与改革开放的脉搏同频共振,见证了这座城市跨越发展的铿锵步履,满足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对科技的尊重,点燃了城市腾飞的激情和力量。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烟台大学以烟台这座城市为名,始终与烟台相伴相随、血脉相连,和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成为命运共同体。
这座城是大学成长、发展的坚实后盾。得益于烟台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烟台大学近期抢抓全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新机遇,以破解全市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重要瓶颈为落脚点,锚定实现高水大学学科建设新突破目标,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5月,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继续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援建烟台大学,为烟大加快实现高水平学科建设新突破、更好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8月,由烟台市投资26亿元、总占地1000余亩的“交钥匙”工程——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一期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开启了烟大一校三区的办学新格局,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回馈”,烟台大学也在努力滋养着城市发展,始终坚持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与烟台同频共振,同心共荣。近年来,烟台大学参与共建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打造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新样板”。紧扣人工智能等省市主导产业,与新华三集团共建数字创新学院,推进烟台智慧城市发展。学校教师先后研发出中国首个治疗抑郁症的1类创新化药、中国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创新微球制剂、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关键部位模具等“高精尖”科研应用成果,有力驱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9年前,烟台大学由教育部批准,烟台举全市之力、烟台人民集资兴建,北大、清华共同援建而成,凝结了无数老领导、老一辈专家学者和一代代烟大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厚望和期盼。”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说,“今天,即将迈入‘万亿之城’的烟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立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成功实现高水大学学科建设新突破,加快建成高水平大学,是我们新时代烟大人对烟台人民最真诚的回赠,也是我们报答筚路蓝缕创业者最宝贵的礼物。”
植根齐鲁文化沃土,传承北大清华基因,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勇担教育强国使命。烟台大学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市的有力支持下,在北大、清华的大力帮助下,聚焦服务和融入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聚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努力以更加优异成绩书写好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答卷。

合作伙伴